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近代学术,已经西化,这是无可置疑的。被称为中国文化第二个高峰的民国—北洋时期,之所以人才辈出、硕果累累,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“洋为中用”,即: 用西方学术的方法,重新整理、分析、甄别和评判中国传统“学术”。

但是,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,中国传统学术是与西方学术完全不同的一种“学术”,不能用西方的镜子,照看中国古人。如果此说成立, 那就意味着存在两种学术:一种是中国传统学术,另一种是西方学术。

我们也暂时同意这一“论断”。

不过,我们尝试一下,以西方学术规范,来评判中国传统学术的话,中国学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? 直言之,用西方标准衡量的话,中国古人的“学术”,是不是学术?

《道德经》在中国,其地位仅次于《论语》,我们就以《道德经》为范本。

 

第一,  不定义

如果说,定义是表达、学科起点的话,那么,不定义就是非学术的最大弊端。

不定义,不是老子和《道德经》独有的,而是中国古代“学术”之共性问题。《论语》里出现了几十次“君子”和“仁”,从来没有定义过;每一次出现,就换一种内涵,使人如在庐山云雾之中。

不定义也就罢了,《道德经》还把“不定义”说得堂而皇之,反使得“定义”和定义者不好意思了。

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

对此,憨山大师注解到:意谓真常之道,本无相无名,不可言说。凡可言者,则非真常之道矣,故非常道。且道本无名,今既强名曰道,是则凡可名者,皆假名耳,故非常名。此二句,言道之体也。

直白说,就是:道,本来没有名,也无法命名;可以称之为道的,都是假名。

这就从根本上,否定了“定义”的可能性——定义,是把属于一个名词的独有属性赋予一个名词的过程,是使“名”可以言说,使此区别于彼,使名具有唯一性。

道不可道,名不可名,定义也就无从谈起了。

在这个意义上,周有光先生说,老子及其《道德经》是不可知主义的,进一步,是东方神秘主义的。

之所以是“东方神秘主义”的,是因为《道德经》这种表述,在禅宗教义中,更上层楼“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。

文字也不要了,只可意会不可言传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
那还定义个啥? 那还要文字干啥?

 

第二,  不分类

有人说,《道德经》是一本兵书。

因为,在《道德经》中,“兵”出现的次数,有12次之多;

也有人说,《道德经》是一本政治学的书,因为,“国”的出现次数有28次;

也可以说,《道德经》是一本讲烹调的书,因为,老子说“治大国如烹小鲜”;

多数人将《道德经》看做一本哲学著作,毕竟,“道”是一种更抽象、更一般的存在。

兵书?政治学?哲学?还是烹调?烹调当然是戏谑之说。

既如此,不该分门别类,写成三本书吗? 政治的归政治,哲学的归哲学,兵法的归兵法。

或有人说,不要苛求古人啊。古人没分那么细。

然而,和老子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,其学科分类已具现代雏形。有根有枝,有干有叶,条分缕析,俨然一棵知识大树。每一学科、每一知识点,在知识谱系上的位置,一目了然。

这就不能不说,不分类是中国特色了。

《论语》不分,《道德经》也不分;孔子不分,老子也不分。

 

第三,  没有推理和证明过程,只有判断和结论

不能不说《道德经》中,有许多天才的断言。也可以说,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

如: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
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

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

然而,认真分析,可见:这些论断,都是判断和结论,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推理、论证过程。

这些结论,是怎么得出来的啊? 是如何推论的啊。不知道,想知道也没有。

 

第四,  以比喻代替类比

《道德经》中,一是没有证明;二是,用比喻来替代类比。

类比推理属于逻辑范畴,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,两者井水不犯河水。

例如,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——这是比喻,而不是类比推理。因为,类比成立的前提,是同一类别,才可以。不是一个类别,就只是像,而不是同。

另一个例子,是“上善若水”。水,和善恶有什么关系呢?清洁的溪水,是生命之源,同时,洪水泛滥也是一种灾难,会给人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巨大伤害。还可以称善吗? 与善有关吗?

还有:上德若谷;大白若辱;广德若不足;

再有: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等;

作为一种修辞和表达,比喻是可以增加文采的,然而用作证明,就幼稚可笑了。

非学术之文学作品,日常闲谈之口语,偶尔一用,无可厚非,可是,在《道德经》这样的“哲学”著作中,屡屡出现以比喻代替类比,就失去了学术的严谨性、太小儿科了。

 

第五,  循环论证

《道德经》中,道,是一种先验的存在,是宇宙万物的起点。

人们熟知的是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;

道是什么,不重要;重要的是,道是万物之母,是万物之前的存在。先有道,后有自然万物。这个次序是不能改的。为此,我们才说道是先验的。

不过,《道德经》里,还有一句极为重要的话: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
在前一序列中,道在前,道是万物之母,万物由道而生。万物即自然,道,显然是自然的母体。 

可是,后一句中,“道法自然”——道,处于自然之下,要膜拜自然,要向自然学习。 

道和自然,到底谁在前?谁在后? 谁是母体,谁是孩子啊?

依照《道德经》的说法,就是互为母体。 一会儿道是自然之母,一会儿自然是道之母体。 

这就成了笑话了。 

从逻辑的角度看,此乃循环论证。

循环论证,也不是《道德经》独有;五行模型,是更早、更经典的循环论证模型。

 

结语

学术是有规范的,这一规范,不是从今天开始的,而是从古希腊轴心时代就开始了。其标志是欧几里得几何,乃至基于欧几里得几何之假设—公理—演绎体系构建的知识树。

这一体系,有三个基本要求: 

第一,  每个概念,都有清晰定义;

第二,  从一个知识节点到下一个节点,依据严格的逻辑推进;

第三,  不能有任何大胆的跳跃。

非此,就不是学术。

以西方学术规范来分析中国传统“学术”的话,不难发现,中国“学术”的独特之处——不定义、不分类、有论断无论证、混淆类比和比喻和循环论证。

本文以《道德经》为标本来分析,但,不是说上述特点是《道德经》独有的。事实上,儒释道三种主流学说,道不同,所用的方法,则几乎是一致的。

有学术规范,才会有学术;有学术,才能进一步发展出科学;否则,学术之间,就无法互相讨论和证伪,就会“百家争鸣”——每一家都认为自己那一套是对的,反正,也没有方法来证伪。各是其是,各非其非,最后,都成了“心学”——我心即宇宙,宇宙即吾心。

对不对?有没有?没有外在的事实或逻辑加以验证,只能靠个人体悟和心证来说明(注意是说明,不是证明)——不能说这种学说,没用,但,这不是学术。

中国古人的学问,大致如此。黑格尔说:“微言大义和打比方不是真正的思想,而恰恰是思想软弱和不成熟的表现。”

  

2022年12月27日星期二;

北京,家中。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刘云枫

刘云枫

154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

刘云枫,1965年10月出生,汉族,河北省井陉县人。天津大学工学硕士,北京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。以科学思维,阐释社会、历史与文化。现任职于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