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1.引子

在网上,我发了一篇短文:原子弹和芯片,哪一个技术难度大? 文章内容,略去不述。

有一个网友,留言:好像都是做出来难,原理很简单。只要加速到光速,时间就静止;马上生产一艘光速飞船,说起来容易,对吧?但做起来比登天还难。

网友的留言,让我回想起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:逻辑和实践,哪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。

我回复网友:问题在于,那是爱因斯坦想到的;要是你我,就是光消失了,也想不出来啊!

2.有些实验受限于技术,是无法进行的

当飞行器的速度接近或达到光速时,时间会静止下来。这是现代人的共识,几乎没有人怀疑了。

显然,这一真理是未经检验的。

因为,目前的技术水平,人类造不出接近光速的飞行器。

足见,不是所有真理,都必须经过实践检验。

因为,有些实验受限于技术,是无法进行的;就像今天的所有飞行器,速度远低于光速,最多是几倍音速,就是破天荒了。

但,这并不妨碍人类相信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,是真理,因为,广义相对论的逻辑过程,无懈可击。

3.所有的人类活动,都是先有思维,后有行为

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尽人皆知的名言:我思故我在。曾经,这句话被当作唯心主义教条、被嘲笑。

事实上,笛卡尔并不否认大脑是思考的物质基础,而是说:人,是思考的芦苇;人,因为思考而区别于其他动物。除去某些下意识行为之外,所有人类活动,都是先有意识、思考、决策,再有行为。

如孔夫子所言:三思而后行。

夫子之言,或许是无意的,但他也揭示了:思考是先于行动的。

4.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,都有赖于严密的逻辑推理

伽利略以来,近代科学开启了以实验为手段,探索、发现自然世界的新模式。之后,科学实验与演绎逻辑,并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两个车轮。

然而,显而易见的是,实验之前的构思与设计,实验之后的结果解释,还要依靠扎实、严谨的逻辑分析。

没有正确的逻辑,就无法设计出有效的实验;即便获得了重要的实验数据,也无法做出有价值的分析。

举个例子。

月食,是一种常见的天文现象,不需要仪器也能观察到,谁都能观察到。

然而,亚里士多德看见月食的曲线,由此断定地球是一个球体。只有球体,其投影才是曲线。要是大地是方的,其投影应该是直线,而非曲线。

中国古人也看见了月食,也知道月亮上的影子是地球形成的,可是,“天圆地方”、大地是方形的理论,始终不改。

更落后的民族,看见月食,则认为是天狗吃了月亮,惶惶然不可终日。

5.演绎逻辑早于实验2千多年

经由实验,探索自然背后的奥秘,并不是一个超出人类理性范畴的难题。

可是,为什么“实验”这一手段,到了16世纪之后,才迟迟上线,比演绎逻辑落后了2千多年?换言之,人类早期的科学活动,大多是在“逻辑”这一单核支撑下,独自开展的;由此观之,逻辑作为科学发现的工具,比实验更基础,也更普遍。

伽利略时代,钟表既不普及,也不精确。伽利略在教堂观察枝形吊灯,为了确认吊灯的摆动时间,伽利略数着自己的脉搏为吊灯计数,创造性地发明了摸脉计时法。受到吊灯振荡等时性原理的启发,伽利略构思了第一个摆钟。这一发现,于 1657 年被克里斯蒂安·惠更斯用于制造第一个成功的摆钟。

时间是物理空间中的最基本单位。时间无法精确计量的话,一切物理实验,也就无从谈起了。

因此,人类早期的科学活动,不得不在头脑中、以逻辑演绎的方式进行。在这个意义上,我们也可以说:逻辑是思想实验。

6. 实验是有限的,现实是无限的,连接“有限”和“无限”之间桥梁的是逻辑推理

海水是咸的,这是一个事实,也是一个真理。但,经过实践检验了吗?NO。

因为,从没有一个人、也没有一个机构,把每一滴海水都检测一遍。别说每一滴了,连每一立方可能都做不到。

没有检测的海水,如何认定也是咸的?靠什么认定的?靠逻辑。

海水是无限的,可以检测的海水是有限的,如何将“有限”和“无限”之间的鸿沟用一座桥梁无缝连接起来,只有靠逻辑。

7. 实验容易受到各种外在环境的干扰,只有在思维空间,才能构建一个绝对理想、不受干扰的实验条件

以伽利略斜面实验为例。

图1  伽利略斜面实验示意图

斜面实验中,有一个连续、平缓的U形槽,小球从斜坡的一侧相同高度滚下,然后,再滚上另一个斜坡,斜坡的倾斜角是任意的。伽利略发现,不管如何改变第二个斜坡的倾斜角,小球总是可以上升到其出发时的“相同高度”——由于摩擦力,小球不可能上升到“相同高度”;所谓“相同”,是伽利略的天才猜想:在没有摩擦力的理想状态下,小球必然回到“相同高度”。

伽利略进一步推理,如果摩擦系数为0,斜面也变成水平面,那么,小球就要滚向无限远处,永远也不会停下来。

伽利略实验的真正价值,并非实验本身,而是其天才的假设和推理。或者说,伽利略做了两个实验,一个是实际实验,另一个是“思想实验”。实际实验是有限的、摩擦系数是不为零的;思想实验是无限的,实验条件是理想的、摩擦系数为0。

特别是,摩擦系数为零的“理想条件”,在现实中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,不要说伽利略所在的时代,即便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,也做不到。

换言之,没有基于推理的“思想实验”,伽利略斜面实验就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——一个球从斜坡上滚下来,之后,在水平面继续滚动的现象,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必然频繁出现过。然而,人们熟视无睹,并没有因此发现其背后隐藏的力学规律。

对此,爱因斯坦评价道:伽利略的发现,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,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,而且,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。

8. 逻辑推理是随时随地、低成本的,实践只能在实验室进行、且是高成本的

在同样可以检验假说的情况下,实践是不经济的。或者说,辨别信息之真伪、优劣,并以此做出决策,是个体和组织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的,因此,最可靠、随身的鉴别工具,只能是逻辑推理;实验只能在实验室进行,且是高成本的。

以自由落体实验为例。

重物下落实验不复杂,对实验条件、设备的要求也简单。但是,至少也要准备2个铁球,一大一小;待天气晴好,方可实施。除了实验本身之外,还要考虑一些社会成本,比如雇请保安,维护一下比萨斜塔周围的秩序,以免人多拥挤,发生踩踏,酿成上海外滩那样的惨案——毕竟在欧洲,科学家和科学实验,是很招人的。

总之,实验是要花钱的,花钱还不少。

和实验比起来,逻辑推理之成本,可以忽略不计。最多,也就是一杯咖啡的价格。

伽利略做了一个思维实验,设想:把两块大小不一的石头绑在一起让它们下落。如果重的石头下落得快,则绑在一起的石头应该下落得更快;可是,反过来想,大石头下落得快,小石头下落得慢,绑在一起的话,小石头会拖大石头的后腿,使得大石头下落速度变慢。是快是慢呢?显然,“重的物体下落得更快”是一个悖论。

足见,“思维实验”要比实践更经济。特别是,有些实验成本,并不体现为金钱的付出和物质的投入,而是时间之消耗,动辄数年、数十年的漫长实践环节,绝不是“只争朝夕”的现代人可以承受的,此时,逻辑反倒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了。

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;北京,家中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刘云枫

刘云枫

159篇文章 3分钟前更新

刘云枫,1965年10月出生,汉族,河北省井陉县人。天津大学工学硕士,北京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。以科学思维,阐释社会、历史与文化。现任职于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