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如果不是亲身经历,很多人会以为“在铁路轨道上挖煤”是哗众取宠,而在我看来,即使目睹了整个“挖煤”过程之后,也不得不感叹挖煤人头脑灵活。

8月初,回河北老家。我和弟弟一行4人在一个没有站台的小站下车,下车后,沿着铁路路基旁边的小路步行。我7岁的女儿和弟弟4岁的儿子,看见牵牛花、向日葵和时而飞过的蚂蚱、蜻蜓和不知名的小虫,十分兴奋,嘻嘻哈哈,闹个不停。

远处有一位围着头巾的中年妇女,蹲在铁路轨道旁边,手里拿着铁耙子,扒开铁轨下面的石子,不知道在寻找什么。等我们走近了,我发现她在挖煤。她用铁耙子扒开石子,散落在石子中间的煤屑就显露出来,把这些煤收拢堆积在一起,再把刚才扒开的石子回填到铁轨旁——这就是在铁路轨道上“挖煤”的全过程。她显然已经干了很长时间,脸上满是汗水,身后有两堆煤,像迤逦的小山。

我们经过的铁路是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石太线,由太原至石家庄,约有300公里。几十年来,煤炭运输始终是裸露的,没有任何遮盖以避风雨和煤炭洒落,道路颠簸和高速运行形成的疾风更加剧了煤屑的散落。起初,煤屑落在石子表面,列车行驶产生的巨大震动使煤屑顺着缝隙流到石子深处。年长日久,铁路轨道就成了蕴藏丰富煤炭资源的黑色长龙。我们所见到的中年妇女挖的就是这种煤。

我们沿着铁路继续往前,可是,我的思路转换了。在一个效率低下、浪费严重、腐败不堪的国度里,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在铁路的“牙缝里”寻找自己赖以生存的经济资源,这种作为肯定不是“政府指导”的结果,或者说,如果政府放开人民谋求经济利益的束缚,每一个人总会找到合理利用资源的最佳方式。自由选择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,经过了20年的改革开放,在自认为建立了基本市场体系的中国,这一原则并没有得到普遍尊重。就“挖煤”事件来说,我们难以判断如果让政府来指导农妇会有怎样“建设性”的方式,但可以断定政府永远也不会发现铁路路基下还蕴藏着乌黑的宝藏。

再作一个反向思考会有助于我们领会“挖煤”事件的更深层的启示。可以思考一下,为什么煤炭经年累月的裸露运输并没有人在意,就在农妇“挖煤”的同时,一列满载原煤的列车呼啸而去,黑色的烟尘弥漫在空气中几乎让人窒息。对于装载数千吨原煤的一列火车来说,抛洒些许煤屑或许是微不足道的,但是,资源也就在这样不经意间慢慢流失了,好像一个慢性失血患者,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生命的原动力。对资源流失泰然处之的回答只有一个——因为这些煤是国家所有,无论是煤炭发运方、承运者,都是公字当头。没有人真正关心公有或者国有资产的保全状况,就像公共绿地总是最容易遭到践踏一样。

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,在农妇“挖煤”的时候,政府究竟该如何作为。在市场环境下,尊重每一个人的创业自由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。就农妇“挖煤”来说,政府的角色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方面,尊重并鼓励农妇的“挖煤”行动。毕竟,“挖煤”回收了资源,也使铁路沿线的环境更为清洁,避免了环境污染。另一方面,要严密关注“挖煤”可能对路基造成的损坏,因为,在扒开石子的过程中,一些人可能见利忘义,将整个路基下的石子掏空,或者在回填石子的时候偷工减料,导致路基松动,从而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行。

几天后,乘车返回太原。时而可见像农妇一样的“挖煤”人掠过车窗,他们全然没有在意身边驶过的列车,都在埋头工作,身边堆积着成堆的煤屑。但是,这一景象只在河北境内可以看到。当列车经过娘子关进入山西辖境之后,“挖煤”人的身影永远消失了。对山西农妇来说,去铁路路基上“挖煤”的成本远高于购买,而河北农妇面临的选择恰恰相反。在利益比较面前,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是理性的,经济学家并不比农妇高明,政府貌似周全的计划也是如此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刘云枫

刘云枫

164篇文章 1天前更新

刘云枫,1965年10月出生,汉族,河北省井陉县人。天津大学工学硕士,北京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。以科学思维,阐释社会、历史与文化。现任职于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