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北京房山云居寺,以石刻佛经和释迦摩尼的舍利子而著称,但,我用心不在此。我想说的是:山门、稻田和北塔。

 

先说稻田。

 

寺庙该不该搞经营,中国人很纠结。其实,这根本不是问题。之所以成为问题,说明中国人一不注重和尊重历史,二不动脑筋。历史上,寺庙一直是“有产阶级”。宏大的殿宇、禅房和客房,自不必说。田产,也是阡陌连天,跨州过县的。看过史书、记性不差的,应该了解到这类史料,是“罄竹难书”的。

 

云居寺的御赐稻田碑,仅是沧海一粟。

 

碑,是清道光三年,也就是1823年立的。记载的不是道光皇帝,而是其父亲嘉庆在嘉庆14年春,圣驾亲临云居寺礼佛,并赐予300余亩稻田的光辉事迹。石碑材质为青石,高2.08米,共298字。

 

碑文有三点,可注意:

 

第一, 云居寺是有田产的,且,为皇帝钦赐。足见,嘉庆皇帝明白,修行和吃饭,并不矛盾。吃饭,是物质层面的;修行,是精神领域的。吃饭归吃饭,修行归修行,并行不悖。

 

第二,云居寺周边,是可以种稻子的。云居寺虽不在云层里,也在半山上。要是云居寺附近,能种稻子,那么,可以想见北京平原的大部分,也能种。换言之,1823年前后的北京,应该是河流纵横、稻花飘香的江南景色。

 

第三,嘉庆的善行,并不是由他自己、而是由他的儿子、下一任皇帝道光,树碑立传予以宣扬的。也就是,“自卖自夸”这种事儿,即便是皇帝,也是很不好意思的。想做,就要找个托儿;或者,耐心等到下一任再大肆宣扬。像今天这样,在任期间,就迫不及待地歌功颂德,铺天盖地的发行语录、山呼万岁、高喊救星的做法,恐怕是连满清皇帝都不屑于为的。

 

有人说:寺庙不是修行之地,不是四大皆空吗?既然是佛界,既然出家在外,一切皆空,还要财产干什么?这不是和佛家的教义相违背了吗?

 

这是极大的误解。修行,也要吃饭;佛界和寺庙,也不能漂在半空中,喝西北风。或言之,“四大皆空”,是一种精神境界和追求,而不是一种现实存在。这不是说出家人虚伪,而是说,对僧人而言,衣食除去保障基本的生活之外,没有任何多余的价值。

 

成囤的稻米,对俗人,是财富;对出家人,是一碗糙米饭,只是一碗。华衣美服,对我们,是炫耀的资本;对修行之人,也只是遮体取暖。用经济学来表达:对出家人而言,所有物质财富,都只有使用价值,而没有价值。所有物品,只有功能而无贵贱。

 

塔,是舶来品,随着佛教一起进入中国。宗教物什,总要神秘才更神圣。关于北塔,就有一个传奇。此故事,原文刻在北塔北边的一块石碑上。我用手机拍下来,我的学生冯姝婷转为文本。本想缩写一下,可为了忠于原作,照录于下。

北塔佛偈语砖的由来

北塔是云居寺的标志性建筑,建于辽代,造型独特,俗称钟鼓楼。在塔身的下半部镶有176块佛偈砖,砖上刻有“诸法因缘生,我说是因缘,因缘尽故灭,我作如是说”的法身舍利偈铭文,这首偈语出自《造塔功德经》,讲的是佛教中有关缘起的教义。佛教上讲“见缘起即见法,见法即见佛”。这些佛偈砖有着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,是北塔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1989年,重修北塔,修塔工程从上至下进展顺利,但快修完时遇到了难题。因为距塔座一米处的佛偈砖已脱落和残缺,为使北塔修旧如旧需重新镶嵌佛偈砖。到哪里去找这百余块佛偈砖呢?施工人员跑遍了周边几十家砖场,但是,没有一家能生产出同等规模、版式和密度的佛偈砖。施工人员被难住了,修塔工程无法进行,只能暂时停工。

为了不耽误时间,施工人员开始修周边的围墙。修墙需要淋灰,施工人员就在距北塔东南约10米处的地方挖了一个淋灰坑,收工前投入石灰,注满水后待明天使用。奇怪的是到了第二天早上,满满一池子水一夜之间全流失了,顺着流失的方向出现了凹陷,一直延伸到距北塔基不足2米的唐太极元年小唐塔附近,施工人员在惊诧之余立即把情况报告给管理处,后经北京市文物局专家来寺进行实地勘测,专家推测塔基下可能有藏宝的洞穴,于是立即动手挖宝。人们挖着挖着奇迹出现了,在太极元年小唐塔附近的塌陷处,发现了寻觅已久的修塔急需的辽代佛偈砖。

经观察,这些宝砖的文字内容、版式、规格和北塔上镶嵌的砖一模一样,并且过数后竟惊奇地发现一共是177块,北塔八面共需176块,在补足塔砖后在补足塔砖后还余1块。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。施工人员像见到了救命草一样,高兴的欢呼雀跃。不久,北塔四周佛偈砖全部镶齐,北塔修复工程胜利竣工。

北塔佛偈砖的应机出现,向人们生动地讲述着缘起教义中所说的因缘相生之理。这是佛祖的开示,是冥冥之中的指引。辽代高僧深谋远虑埋佛偈砖以备来日再修,机缘在急需的时候让佛偈砖出现,正是因缘相生宝砖重现,前人积业后人得果

这故事,有真也有假;真里有假,人们就当全是真的。和古董造假一样,找一个老碗底,之后,嫁接一个崭新的高仿瓷,外行人就难辨真伪了。全是假,人就容易辨认,不容易上当了。

 

假在哪呢?“没有一家能生产出同等规模、版式和密度的佛偈砖。”——今天的建筑技术,和古代已是天壤之别。建塔的砖,也不是什么高科技。一个连青铜器、瓷器、古书画,都可以仿造得以假乱真的时代,造几块塔砖,乃小菜一碟。北塔上损坏的砖,不会只是佛偈语砖其他砖造得,为什么佛偈语砖造不得?据我看,佛偈语砖和其他砖,没有区别。差别只在于,佛偈语砖上有字——每一块砖,都刻着一首偈语。

 

但,这是一个中国人特别愿意相信、且十分上瘾的神话——我们祖上阔多了”,古人如何神功了得,盖世无双。近期,有一个与此相关的是圆明园重建——有专家说:现代已经没有古代的技术了,复原了也是粗制滥造。言下之意,还是古人比现代人更厉害。我想知道,今天的中国,和大清朝比,是智力不足了,材料不齐了,还是工艺不到了。要是连一个古代休闲庄园、皇帝的“农家乐也复制不了,时间不是白白流逝了,现代人、匠人岂不是白活了?修房造园,无非石匠、木匠、泥瓦匠、砍砖匠、画匠、油漆匠、裱糊匠、花匠之类,更高级、精细的还有铜匠、铁匠、金银匠等,哪一种材料、哪一种技艺是古人能行、今人不济的呢?我想不出来,我想请专家具体指出来。不要来一句“今不如昔”,就溜之遥遥。

 

不是干不了,而是,没人愿意干。为什么?没钱赚。177块青砖,本来就不上规模,还是一砖一样,徒费人工。无奈不是金砖,而是低值易耗的青砖,能有多少进项呢!所以,符合实际的情况是,谁都知道是赔本买卖,可不明说,给对方戴个高帽,转身走了。就像有人找你帮忙,价钱太低,你看不上,你会怎么说:抱歉,鄙人无能,干不了。——还有比这更好的托辞吗?外交辞令,中国人都是烂熟的,千万别当真。

 

故事的其他部分,都是真的。这里面,既有佛祖的开示,也有古人的建筑智慧。例如,给容易损坏的部件做个备份,可以借鉴。

 

山门不倒,寺必重建”,是云居寺的另一个传奇。话说,云居寺山门,历经战乱和炮火,始终巍然屹立。1937年秋后、1939年秋后和1942年,云居寺曾三次遭大规模轰炸。战火之后的云居寺,只剩下一个山门和几座孤零零的佛塔,其余都化成了一片黑灰。一幅老照片,清楚地显示了当时的景象,白色的拱形山门屹立在灰烬覆盖的废墟上,有一股苍凉的雄壮和不可撼动的宏大气象。

 

山门不倒,归结为两种力量:一是佛法无边;佛祖的力量,是超越时空的,是任何力量都难以抗衡的。二是石材和拱券技术。山门的11块石料,有多处弹痕;但,对于石构拱券来说,就像擦破了皮,只关痛痒,无碍大局。要是土木结构,麻烦可就大了。炮火之后的云居寺,只有山门顽强地站立在半山之上,土木结构的殿堂,全部夷为平地荡然无存。

 

中国古建,都是土木工程;西方建筑,以石料和拱券技术为主。在建筑上,孰优孰劣,一目了然。要是你不信,请你去看云居寺山门;有一个细节,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到以保护中国古建为己任的梁思成,在其父亲梁启超墓地,建了一座凉亭——亭台楼阁,”“亭”,是中国古建最常见、独立的小品之一。不过,梁思成设计的凉亭,用材为石,其法为拱券。梁思成之用意,何在?我不想妄猜。顺便说一下,梁启超的墓地,在北京植物园内。

 

去云居寺,不是预谋,而是顺便。4月18日,我毕业的中学,搞了一个聚会。我和友申兄一起去了,参会的有33人之多。大吃一顿,高唱一夜,回顾历史,展望未来。慷慨激昂、迷迷糊糊之后,散了。4月19日上午返回,经过云居寺,就在友申兄的陪同下,参拜了千年古刹云居寺。友申旧地重游,我是第一次去。因此,在结尾的时候,对友申之指点江山表示谢意,也对他之鞍马劳顿表示谢意。

 

 

2015年4月24日星期五,19:20分;

北京,家中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刘云枫

刘云枫

154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

刘云枫,1965年10月出生,汉族,河北省井陉县人。天津大学工学硕士,北京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。以科学思维,阐释社会、历史与文化。现任职于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