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  时间成本法,需要考虑两大因素:第一,圆明园到底建了多少年?第二,每一年的投资额,有多大?每年的投资是较为平稳的,还是波动很大?

  这两个问题搞清了,一切迎刃而解。为了使结论可靠、可信,本文还将回答为什么清廷的皇家工程,几乎是数百年如一日,固定不变的。哪些因素限制了皇帝和太后,避免了皇家工程的无节制扩张。(人手、施工期,祖宗之法和崇尚节俭的道德自律)

  圆明园一年的投资额,有多大呢?

  圆明园的第一笔款项,是30万两。《圆明园大事记》载:雍正三年(1725年),2月,广储司拨付圆明园工程银三十万两。

  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,十二月,奉旨:两淮盐商程可正恭捐银一百万两,拨交圆明园银库二十五万两。

  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,九月,奉旨:两淮盐商黄德源恭捐银一百万两,拨交圆明园银库三十万两。

  嘉庆四年(1799年),四月,清查自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,至嘉庆三年十一月底五年内银库收支情况,计:……,五年内开支银一百四十九万二千九百九十两九钱七分一厘,制钱一万三千零二串八百三十三文。

  如果说,一年之投资有波动的话,五年之平均值,应该是稳定的。五年合计不到150万两,均值为29.86万两。

  道光四年(1824年),五月,清查自嘉庆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一日,至道光三年十一月三十日止(五年整,一天都不差),圆明园收支状况:计:……五年内开支银一百零八万八千八百零二两三钱三分七厘,制钱柒千零三十四串七百五十七文。

  五年合计108.88万,年均值为21.776万两。

  巧合的是,自雍正第一笔银两拨付,至此,整整一百年了。文字记载的所有圆明园支出,均在30万两以下。30万两是支出之上限,突破这一限度,不是不可能,但却是非常困难和极为罕见的。

  不仅于此,乾隆修建清漪园,也有一个30万两银子的上限。

  乾隆十五年至乾隆二十九年,以为皇太后祝寿为名,兴建清漪园。历时15年,共用银四百四十万二千八百五十一两九钱五分三厘。年均29.35万两。

  甲午海战之前,慈禧挪用海军军费,重修颐和园。经专家考证,一共挪用了7年,每年30万两,占全部修复费用的1/3以上。

  这么多的三十万,难道是巧合吗?非也。不是巧合,而是定制和限制。

  限制主要源于人力。皇家工程,马虎不得,历代如此,清代也莫能外,雍正朝专门颁布了《工程作法》。此后,还有各种不同版本的《工程则例》为据,以指导内廷和苑囿之兴建。因此,承建圆明圆、清漪园之类的工程,就不是谁都能来的,必须“政治上可靠”、“技术上过硬”才能当此“光荣而艰巨”的大任。其他人等,绝无染指之可能。加之,皇家工程那么多条条框框,工序繁琐,技术复杂,一般工匠难以掌握;熟练工匠为了自己的饭碗,为了吃独食,也不会随意传授他人。工匠队伍之人数、来源、传承必定是基本稳定的;一定时间内,能完成的工作量,也是有限和稳定的。

  一例为证,样式雷与大清朝同始终。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,一亡俱亡——大清朝覆亡之后,样式雷家族也走向没落,应该是为皇室服务的工匠命运的真实反映。工匠队伍之数量、运作、传承,应与雷同。

  如此说来,三十万就不是偶然,而是一个定数。超过了此数,工程就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工。唯如此,才能解释为什么盐商捐款一百万两,乾隆每次拨付圆明园都不超过30万两;才能解释为什么在长达百年的时间段内,圆明园的支出,都不超过30万两。因为,超过了,就完不成了。一年三十万两,就饱了;过了,就吃撑了。对此,大清的历任皇帝,连同慈禧在内,一清二楚。

  至于,圆明园到底修建了多少年,在《圆明园到底修建了多少年?》一文,已有论证。结论是:52年。

  圆明圆的建设成本=每年投资额之上限*建设周期=30*52=1560万两白银。

  这是圆明圆建设成本的上限,因为,我们注意到后期圆明圆之投入,只有20万两上下;再则,建设周期的52年,也较为松弛,并非“大干快上争分夺秒”之状态。年投资额和建设周期,都取上限,总成本之“水分”也就可想而知了。当然,这只是圆明圆之建筑、园林、山形水系之营建成本,不包括室内陈设之木器家具、珍珠翡翠、图书画册和其他饰物。

  2013年12月9日,晨,7:00

  北京,家中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刘云枫

刘云枫

154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

刘云枫,1965年10月出生,汉族,河北省井陉县人。天津大学工学硕士,北京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。以科学思维,阐释社会、历史与文化。现任职于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。

文章